当代职业教育
主办单位:四川省教育厅
国际刊号:1674-9154
国内刊号:51-1728/G4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22268 人次
 
    本刊论文
论职业教育与社会公平

摘要: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一般多强调其对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作用,忽视了其促进社会公平的一面。文章认为,关注职业教育就是关注民生,投资职业教育就是构建和谐,国家应建立双轨立交综合教育体系,优先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普及,着力促进社会公平。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公平;社会公平;成本分析
  作者简介:吕利平(1964―),男,河北元氏人,经济学硕士,深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教授。
  
  教育是民族复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保证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公共政策按其价值取向,可以分为效率优先、公平优先与公平效率兼顾等。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关注其提高经济效率作用的同时,更应该发挥其促进社会公平的重大历史作用。
  
  一、政策价值取向: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建设公平社会是人类的共同理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的功能不同,或公共政策与市场机制的定位不同,市场机制主要解决效率问题,公共政策主要解决公平问题,公共政策在制定、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必须立足于公平。为什么当下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呢?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人们整体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据世界银行统计,我国基尼系数在2005年逼近0.47,超过了国际警戒线,并且贫富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社会公平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基本价值,而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才能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会关系逐步融洽协调,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只有把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从法律、制度、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才能化解社会群体之间的各种矛盾,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局面。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应是每个人得到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得到充分体现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应该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要让物质财富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包含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在内的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本质和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
  
  二、政策阻力解析:偏见与歧视的经济社会成本
  
  歧视是指基于与人的能力不相关因素作出的任何区别、排除、限制,即不公平对待。教育公平是指国民在教育活动中地位平等和公平地占有教育资源,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体现。职业教育自身的公平,是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进而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与歧视,给社会经济运行带来巨大成本,为实现社会公平造成重大障碍。
  两千年来,中国人继承的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文化传统,“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根深蒂固,形成了对职业教育普遍的偏见与歧视现象。歧视引起损失,致使经济效率降低。歧视的社会经济成本可以由歧视导致的整个国家产品和服务的产出减少来计算,美国各种歧视导致的每年GDP损失超过5000亿美元。
  (一)偏见与歧视是不合格品损失的重要原因
  产品不合格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主要原因是操作工人的技能水平低。由于长期以来社会歧视职业教育,致使熟练技术工人缺乏,企业产品中的次品废品增多,导致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和国家经济的巨大损失。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6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总产值,按当年价格计算是316588.96亿元,即中国1个百分点的抽样合格产品就价值3165.89亿元。国家质检总局公布,2007年上半年产品抽样合格率为80.9%。刘源张院士认为,如把这些损失尽量低估,仅按合格产品产值的一成计算,1个百分点不合格产品所造成的损失就是316亿元。19.1个百分点的不合格率就是6036亿元的浪费!
  (二)偏见与歧视是技工短缺与大学生失业的重要原因
  近几年社会同时出现两种现象:技工短缺与大学生失业。技工短缺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全国性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的兴起、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的逐年放缓等是重要因素,但另一容易为人忽视的因素是,由于普通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经济结构的不适应,30%大学生毕业即失业,而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更对技术工人不屑一顾,宁肯失业在家也不愿意屈就当工人,如同社会对网络游戏的种种偏见和误解造成了游戏行业人才的严重缺乏一样,歧视技术工人,进而歧视职业教育,造成了技工短缺与大学生失业现象的同时出现,导致社会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由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合作完成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截至该年5月底,2006届本科毕业生中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2006年大学毕业生达到413万,据此推算有111.5万大学生尚无工作。2006年中国GDP总量达到209607亿元,人口总数为131526万人,那么人均GDP即为15944元,111.5万大学生若能就业,将产出177.2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
  (三)偏见与歧视是能力利用率降低的重要原因
  歧视职业教育是对职业教育群体的歧视,该群体包括职业教育的学生、教师乃至干部。如高级技工学校毕业生没有国家承认的学历、不能考公务员等,损害了该群体的机会平等和待遇平等,使该群体发展潜能、职业选择、实现个人抱负的自由受到了限制,由此造成了人的才能的极大浪费。
  高级技工学校毕业的学生,工作几年后打算考入技术大学继续学习,因为社会不承认学历,致使此理想成了永远不能实现的梦想。普通技工与高级技师或高级工程师对GDP的贡献是有差距的,全国技工学校年毕业生人数近百万人,这一巨大人群能力利用率的降低为国家每年经济增长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四)偏见与歧视是社会资本降低的重要原因
  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群体内部的成员在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信任和规范。社会资本能够提高社会效率,提高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简言之,社会资本就是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程度。
  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由产业界与教育界合作才能完成,已经成为教育专家的共识。职业学校(包括技工学校)寻求合作的热情高涨,而企业界比较冷淡。德国双元制模式造就了德国经济发展的奇迹,而中国到如今少有校企合作的成功范例,这是社会偏见与歧视造成社会资本严重不足的结果。消除偏见与歧视,增强信任,实现产业界与职业教育界的深度合作,充分发挥产业界教育界合作教育、合作生产、合作科研的积极性,必将使中华民族迸发出无比巨大的创造力和生产力。
  综上所述,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的偏见与歧视,经初步分析,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包括:废品次品损失、结构性失业导致的国内生产总值损失、技工短缺的损失、职业教育领域人群能力利用率发挥损失、社会资本损失等,数量之巨触目惊心。
  
  三、政策作用机理: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公平的途径
  
  职业教育提高经济效率,经济效率的提高反过来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公平与效率相互促进。在此,有必要深入探讨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公平的途径,以便于政策制定与实践展开更有的放矢。
  (一)职业教育促进社会流动
  职业教育歧视的消除,会减轻就业、工资等大多数市场歧视的作用,其原因在于,如果人们的劳动生产率高,增加了流动的可能性,不平等对待人力资源就十分困难。职业教育的核心功能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它主要通过专业结构、课程结构的调整以及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来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或转业,实现地域之间、职业之间、层次之间的流动,由此形成良性循环,即政府制定公平的政策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公平为职业教育公平奠定基础,职业教育公平促进社会流动,社会流动促进社会公平,社会公平更有利于政策与职业教育公平。

  (二)职业教育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经济方面,农民工已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文化方面,农民工形成了以吃苦耐劳为特征的农民工精神;社会方面,农民工已成为产业工人队伍的新生力量,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阶层;政治方面,农民工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阶级基础。市民化就是农民工逐步成为经济独立与精神自由的城市市民,无论从何种角度分析,农民工市民化无疑成为中国各级政府的重大历史任务。
  职业教育具有多层次、多类型、多工种、社区化、终身化等特点,为农民工提供了学习与进修的便利。农民工通过教育与培训,提升了技能与知识水平,收入居住状况逐步得到改善,为成为城市市民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职业教育与培训促进农民工文明素质的提升和法律意识的增强,缩小了农民工与市民的阶层差距,从而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
  (三)职业教育促进城乡一体化
  农民与工人、农村与城市收入差距的根源是农业与工业生产率的差距,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关键是农民的职业化、农业的产业化、农村的城市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三农”现代化的根本是农民的现代化。和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可以直接与农业经济生产相结合,通过向农民传授实用的农业科学技术和工艺技能,提高农民运用新技术、新农机、新工艺、新品种的能力,将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致富提供了可能。此外,职业教育能够促进农民产业意识的萌芽和产业经营能力的提升,促进农民先进思想与文化理念的建立等等,职业教育扶贫无疑是一项富有远见的国家重大战略选择。
  
  四、政策措施主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教育是社会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此,建议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可作为新一轮大发展的经济增长极,更应该作为实现社会公平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一)大力解放思想:根除社会偏见与歧视
  职业教育并不是低于普通教育的一种教育层次,而是与普通教育对应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人类教育的两大支柱,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大会致各成员国的建议信中写道:“技术与职业教育对于所有人来说,都应成为一种主流教育渠道,而不是像以前认为的那样,只是从普通教育体系中延伸出来的一个庞大的附属品”。
  跳出传统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所规定的行为与方式,实现二者良性的互动和互助。这既是把职业教育从偏见与歧视中彻底解放出来的途径,也是把普通教育从行业垄断、自我循环、近亲繁殖、自我折磨中解放出来的途径。
  建议在政府的主导下,展开反歧视的攻坚战。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大力塑造技能文化,提升技术工人与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消除歧视偏见,消除职业分隔,形成全社会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驾齐驱的人才上升双通道,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全面发展。
  (二)加大财政投入:普及高等职业教育
  发达国家的职业结构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资料显示,在整个20世纪,美国的白领工人数量迅速扩大,到后期已大大超过蓝领工人,成为就业人员中的主体,白领工人所占比重从17.1%上升到59.6%,蓝领工人从36%下降到24.7%。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技能进一步复杂化,胜任工作必须具备中等以上的教育背景。
  美国教育家贺拉斯・曼认为:“估量科学或文化造福于一个社会,不应过多地着眼于这个社会拥有少数掌握高深知识的人,而在于广大人民掌握足够的知识”。为了使低收入群体的子女具有平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使贫困群体的下一代,具有向中间阶层流动的可能性。
  关注职业教育就是关注民生,投资职业教育就是构建和谐。在教育均衡发展战略指导下,优先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普及。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因此政府财政应是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的主渠道,当务之急是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达到4%,或更高水平,使公共教育资源向弱势阶层和群体倾斜,高等职业教育的普及,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三)实施制度创新:建立双轨立交综合教育体系
  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均具有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层次,都是人才成长的立交桥,而不是断头桥。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纷纷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相互渗透,取长补短,普遍采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综合化发展的措施。
  借鉴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经验,健全专业学位体系,构建双轨立交综合教育体系。我国的学位制度把学位分为学术性学位和专业性学位两大类,以学科为本位的普通高等教育(学术性学位),具有从学士学位到博士学位的成熟体系;而专业性学位起步较晚,体系不够完备。把“专业学位”引入职业教育领域,并使之成为与普通教育相对应的学位制度和学位体系,建立与完善高中等技工教育与高中等职业学校教育、高中等普通教育的立交桥,实现资源共享,学分互认,学历互认,建立健全全国双轨立交教育综合体系,让各种类型的人才都有上升的通道,实现受教育权利与机会的平等,对改变社会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改变技术工人社会地位低的状况有着直接的社会效用,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
  最后,以社会物理学的视角给与解释与归纳。人类社会是一辆滚滚向前的列车,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方向就是社会公平与人类福祉。行驶过程中有推力也有阻力,有分力也有合力,偏见与歧视是阻力、分力,公平政策、公平教育就是推力,信任、合作就是合力。人类凭理性认识了社会系统的运行规律,就须遵循规律,有意识地消除阻力、形成合力、增强推力。
  
  参考文献:
  [1][美]夏普・雷吉斯特・格里米斯著.社会问题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2]华南师大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现代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5月修订版.
  [3]李淑臻.偏见[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8月第1版.
  [4]孙寿涛.发达国家工人阶级的演变[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5]冯虹,叶迎.经济加速转型期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研究[M].北京:中国书店,2008年1月第1版.
  [6]杨东平著.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7]冯建军.教育学视野中的教育公正[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安:2008年3月第37卷第2期.
  [8]蔡定剑.中国就业歧视现状及反歧视对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9]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10]彭拥军.高等教育与农村社会流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11]马建富.职业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12]张跃进.中国农民工问题解读[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13]魏礼群.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J].北京:新华文摘,2008.2总第398期.
  [14]蔡�.收入差距缩小的条件[J].北京:新华文摘,2008.6总第402期.
  [15]王建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若干思考[J].北京:新华文摘,2008.7总第403期.
  [16]陶学荣.公共政策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当代职业教育》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当代职业教育》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