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职业教育
主办单位:四川省教育厅
国际刊号:1674-9154
国内刊号:51-1728/G4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22277 人次
 
    本刊论文
农村职业教育:意义与对策

摘要:农村职业教育可以把数量巨大的农村人口转化为人力资本;可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农民接受和应用科学技术的能力。改善农村职业教育,要坚持“技能型”培养标准;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投资体系;优化师资结构;密切关注不断变化的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关键词:新型农民;农村职业教育;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3-015-02
  一、新型农民的培育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
  1 农村职业教育可以把数量巨大的农村人口转化为人力资本。在古典经济学中早已出现人力资本的概念。亚当・斯密明确指出,劳动者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资本存量的一部分,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人力资本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之父舒尔茨,系统阐述了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并通过实证研究明确提出,区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人力资本。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强调了,人力资本投资对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要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民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农民人力资本水平高会加快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人力资本水平低会迟滞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人力资本能力提升的核心是农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而农村职业教育是农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关键途径。农村职业教育既能对受教育者进行农业专业知识、劳动技能的传授,还能使其接受非农业知识的教育,培育其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诚信意识、创新意识。农民人力资本积累和增值的快捷通道就是实施农村职业教育,实施有效的农村职业教育是新型农民培育的“催化剂”。
  2 农村职业教育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水平,改变在农民中普遍存在的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使其思想认识、文化需求和行为方式能够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满足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的新要求。有研究显示,我国农村有4.8亿劳动力人口,其中,4.2亿人的受教育程度在初中以下,所占比重大约是70%。在整个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学历构成呈金字塔分布。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为0.6%,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比重为11.9%,初中文化程度的比重为50.2%,小学及以下的比重为37.3%。由此可知,一方面,农村劳动力数量巨大;另一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文化素质不高。这一状况难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新型农民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农民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必然导致农民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的难度加大,进而减少新农村建设的资本积累,对新农村建设进程产生不利的影响。在农民现有的基础教育不能得到有效改善的情况下,适当的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渠道。
  3 农村职业教育能够提升农民的职业素质,提高再就业的竞争力,提高待遇,改善就业环境。国家统计局2009年对农民工的监测、调查显示,当年外出农民工22978万人,其中51.1%的外出农民工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训,全部外出农民工总数的89.7%主要从事批发零售业、建筑业、住宿餐饮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此监测报告清晰地显示,绝大部分农民工所从事的行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工作简单,技术含量低的重复劳动;二是体力劳动为主,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不好;三是工作时间长,劳动报酬不高。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在于农民工缺少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没有掌握一技之长,无法胜任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岗位。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在《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强调,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和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各地和有关部门积极贯彻和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加强了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工作岗位需要的知识素养和操作技能,实现农村劳动力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新兴产业转移,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
  4 农村职业教育有助于提高农民接受和应用科学技术的能力。我国农村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不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有限。农业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农村中掌握专业技术的各类人才在农业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仅为0.71%。在其他行业中,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为17.26%,是农业部门的23倍。在农业中还有两个7000:1的数据,即在每7000亩土地上农业技术人员只有1人,在每7000头牲畜中提供医疗服务的兽医只有1人。另外,每2万亩森林才有林业专业技术工作者1.06人。农业科技人员占我国人口的比例是万分之一,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万分之三十到四十的比重。在我国,每年问世的农业科技成果有数千项,但这些科技成果不能很好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有研究显示,在我国平均每年取得的7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有2500项。这些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比例为30%左右。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英国、德国、法国等国相应的转化比例是50%-60%,美国则高达80%-85%。已经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科技成果全面推广应用所需的时间,我国与其他国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在发达国家,全面推广一项先进农业技术往往需要两年的时间,在美国,仅需要一年半的时间,而我国则需要六年时间。当然应当承认,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不足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农村职业教育的缺乏,劳动者吸纳、推广和应用科技成果的能力受到严重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可以直接对农民进行农业产业化、生物技术、设施农业、旱作农业、节水灌溉等技术推广和技能培训,让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为农村、农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使农业得到加强、农村得到发展、农民得到实惠。
  二、改善农村职业教育要有新举措
  1 坚持“技能型”培养标准,走出单纯追求学历文凭的误区。农村职业教育应以“三农”为基点,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教育需求出发,立足于农村,服务于农民、农业。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和方向是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在兼顾普通教育的基础上,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打造具有农村特色的职业教育,使之形成科学的体系,以改变农村中学毕业的学生“种田不如老子,养鸭不如嫂子”的局面,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农民。
  2 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投资体系,解决经费不足问题。没有充足的经费投入,不可能搞好农村职业教育。中央财政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非常有限。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是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的筹措模式。然而,由于县域经济不发达、规模小,以薄弱的县财政为基础的农村职业教育投资,无法提供足够的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由于经费不足,各地农村培训机构普遍办学条件差。一是基础建设差,教学和学习

用房陈旧,冬天不能抵御寒冷,夏天不能躲避酷暑;二是教学设备老化、落后而不能得到更新,教学设施不全而不能得到完善;三是生产实习基地缺乏,理论和实践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有关技术推广的教学活动不能开展;四是教师队伍不能适时外出进修学习。如果政府不能提供足够的农村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农村职业教育很难实现专业化。地方政府重视农村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言论上,要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农村职业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省级财政统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职业教育经费的来源。在地方政府财力不宽裕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可以以优惠的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农村职业教育,拓宽教育投入渠道,使农村职业教育产业化。这样可以实现合作共赢,即地方政府可以缓解教育经费的不足,民间资本可以得到一定的利益,农民可以得到技能培训。
  3 优化师资结构,推动教师理论和实践技能与时俱进。教师的水平决定学生的质量,关系到农村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目前,师资队伍建设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针对教师缺编、学历不达标、职称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缺乏的情况,首先,要增加职业学校的教师编制,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其次,面向社会招聘专业技术人才和符合学校专业建设需要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最后,在职教师要定期外出进修学习,到生产企业见习,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4 密切关注人才需求的改变,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专业设置是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划的。但是,政策往往具有滞后性。农村职业培训机构要抛弃等、靠的观念,主动出击,以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为农村职业培训机构专业设置的方向标。要深入研究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过程中专业人才需求变化的规律,合理调整专业设置,以适应变化着的市场需求,适应用工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美]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49.
  [2]卢爱林.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发展战略[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04.
  [3]张勇爱,等.试论农村职业教育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23.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当代职业教育》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当代职业教育》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